|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0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黃鈺婷 9 years, 9 months ago

本週整理筆記小組: 5組

第五周筆記整理-關旭婷,黃唯婷,林惠惠,錢思吾

本周有2組上臺報告關於課本《歡迎光臨人類學》的第一章。

作者運用故事解釋人類學,也說明人類社會總是一直在改變並在時間中消逝

1)有兩個理論支持著人類學:

A)    存有之巨鏈:認為上帝創作世界萬物,所以萬物遵循由其他生物→人類→天使→上帝這樣一個由低到高的秩序。主張靜止而非變動。

B)    災難説: 主張地球變化只透過一次主要的災難,而這災難是來自上帝的安排。           災難説幫助存有之巨鏈解釋了­­「變動」的原因。

這兩個理論面臨的挑戰是地質學家 查理萊耶爵士的「均變論」。他認為地球是緩慢,穩定,持續性的在改變,任何一種地形都是另一種地形延續而來。

19世紀中,靜止與變動的論戰在西方的知識分子間持續進行著,可是查理的意見,地質變遷雖是一直持續但並無方向性,非進展性的。這無疑使之前普遍相信改變是大災難帶來的科學家陷入有關變遷更為深入與複雜的論戰。

 

2) 接下來談到的是萊耶的工作對查理達爾文和他的理論的影響。達爾文的《物種源始》使演化論獲得了支持,他從觀察農人與飼養者如何在牲口中挑選某些特性來養成新的品種提出了這樣的看法:環境改變的壓力迫使生物隨之改變,這樣他們才能一直存活於世。達爾文視這種壓力為天擇。所有生物為了有更好的存活機會生存而產生的競爭及盡管是只有一點點利於自己的改變,這就是天擇。對於達爾文,天擇的關鍵在於:變異性與繁殖。可變異性和成功的繁衍就是最終致使天擇在環境中產生作用的因素。

從達爾文提出天擇是所有生物的變遷機制,人們就誤解其意。在日常言語中,演化=進步。天擇理論一直持續受到人們從進步的角度重新改造。但對達爾文及其他科學家來說,演化≠進步。是達爾文的天擇説導致人們的價值觀如此。達爾文的《物種源始》最終也發展出這樣的意見:變化是無方向性,天擇並不向著特定的方向演變。改變或許或發展出復雜形式,但演化不必然「要求」或「支配」這樣的變化。

 

3) 社會哲學家赫伯特史賓賽提出的「最適者生存」意見極端的誤用了天擇理論。他創造出「最適者生存」這個詞彙來提出他自己所謂種族優越的意見。他也使用天擇理論強化他關於人類社會進步的主張。史賓賽庸俗化的最適者生存理論,作為人類進步的機制也影響了他所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將達爾文進化論中自然選擇的思想應用於人類社會的一種社會理論,認為未開化的原始人在技術上,物質上,心智上,生物性上都是較次等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於人們如何思索種族議題起了影響。

 

4) 18世紀之前,種族一詞不常用於描述人群的差異。直到19世紀種族一次用來指稱假定上生物性較次等或優越的人類群體。例如:美國的白人和黑人,人們廣泛相信白人具有較好的基因,他們的素養是與生俱來的,而黑人天生就是較次等,落後的種族。這樣的信念正當化了人們公開刑求詢問與私刑來懲罰犯罪的人。私刑的公開示眾證明了美國人認為美裔黑人在種族上是次等的。

 

5) 接下來提到的是優生學。優生學是通過人為手段,選出「最適當」人群來繁殖,並對某些特定的人群限制生育,除去「不健全」人群的公眾運動,以改善人類的基因。例如:美國曾實行過禁止種族混合法令,用以阻止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通婚,以免污染了美國社會。優生學的產生使得階級化更嚴重。在此舉個例子: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奮斗》裡闡述他不只夢想着透過挑選培育建立一個優越的阿利安種族,也希望從基因庫中根除其他種族。希特勒利用優生學謀殺了600萬的猶太人及其他可能有「不適合」人群。此時許多優生學家開始質疑優生學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

 

6) 人類學自19世紀中才形成一個獨立的學材。法蘭慈鮑亞士是奠定美國人類學的相關人士之一。他的目標是透過對種族與社會進化主義的各種批判,建立現代形式的學科。他也成為對進化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種族與種族主義的批評者之一。法蘭慈鮑亞士提出「文化相對性」,即任何一個文化或社會必須以自身條件來理解,因此,他認為科學家必須與這些人群生活在一起,親身體驗他們的社會。他在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並進行地理的調查研究後發現所謂的文明人與野蠻人只是有文化的差異而非生物性的差異。通過調查他也作出這樣的推論:不同環境創作不同種類的需求,而不同人類群體則以各自技術回應。透過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法蘭慈鮑亞士認為最需去理解的是一個獨特的社會究竟為什麼不同於其他的社會,而答案就存在於特殊的人類歷史當中。歷史特殊論是假定每個社會或文化都有自身歷史所形成。鮑亞士認為任何一個文化或社會如同一個個體,有相當復雜的獨特性,因為無法與他者比較。

 

7) 因為鮑亞士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種族與種族主義的批評者,在經過研究後,他確信沒有一個種族是優於另一個。種族的概念假定,在一個特定的種族內部比起種族之間有更多的生物相似性。但是,鮑亞士發現種族的群體內部,有許多差異存在,相鄰的種族間有極大的相似性,甚至各自獨立的種族也如此顯著,以至於個體不能明確被劃分到群體中。鮑亞士認為人作為一個整體,相似性多過於差異性,是因為人屬智人種,會互相繁衍融合。

 

8) 最後的結論:種族的範疇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這只適用於生物學上。就文化性和社會性,群體內部強烈的相似性及群體之間的界限是存在的。種族與人類的生物多樣性之間並沒有內在本質上的關係,這種多樣性主要是演化力量下的自然產物,而種族則是社會的創造物。

 

以上是第五周的筆記整理。

我組亦對本周主題提出了一點意見:

1)    我組認為達爾文的研究很精密,以現代的生物學來看,為了適應環境確實需要改變。但史賓賽的適者生存應用到人類上顯得太過偏激且弱肉強食了。演化≠進步,但史賓賽卻以適者生存的理論正當化社會達爾文主義,且過後衍生了不平等的優生學。

 

2)    我組也認為種族這2個字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人類都是同一種,要分族的話就是依大家的個性或是習慣,大家都是平等,只是相同特色之人同族,可是不知為何現代中這兩個字卻帶有階級體系的感覺,意思似乎被扭曲了。

 

3)    我組覺得文化相對性非常有道理,不同環境造就不同文化,並沒有所謂的優劣,所以站在別人的文化角度來看,任何事都會有道理的。像是某些國家有吃蟲的習慣,但那是因為蛋白質缺乏的緣故,所以我們要以一個文化的自身條件去理解,就可以用另一種眼光與心境去面對。

 

因為談到種族的問題,老師也跟跟我們討論到我們不能因為種族而判斷一個人,必須要尊重每一個人。老師也出了題目讓我們去找不同國家的原住民並在下周報告。

 


個人心得   種族及文化的平等

 

應華107甲  40385128I  王軼

 

 

這一節課給予了我很大的思考和衝擊,加上在聆聽完陳柏成同學的演講後,其中讓我更了解到為何現今黑人遭受歧視的很大因素,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互相尊重各個族群文化的重要性。

 

無可否認,適者生存此條無明文定律確實由古至今適用在生物身上,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人類,大家都會在生長階段必經一些困難、變化,跨越及適應過後,才能繼續成長下去,而跨越不過的,在動物界中像是出生時補充不足營養,最後淪為其他動物的獵物對象或是早夭;植物界中像是颱風來襲時,抵不過暴風的樹木則斷裂倒下;然而,人類在這一點上帶有人性,先天蒙古症或有隱疾的人並不會受到上述結果,而是會有專門的學校教導蒙古症的小孩、有醫院可以長期治療先天隱疾,因此,我認為最適者生存這個詞彙用在人類身上太過偏激了,正因人類具有人性、善,在條件許可下會優先選擇和階共處,而非鬥個你死我活,以得出最適者的結果。

 

優生學相信是很多人痛恨的種族歧視根源,正因為這個觀念,加上以前社會資訊流通封閉,人們的批判思考尚未成形,讓優生學的歧視行為被合理化,很多人的權益不像現在有被保護,導致大量無辜種族的生命被滅殺。雖然到現今歧視問題仍存在,特別是黑人,但其實有很多人都已經明白及尊重黑人的文化,在大型運動比賽中,很多短跑勝出選手都是黑人,普遍具有運動方面優越的基因,而原因與他們出身環境大有關係,大多黑人祖先是來自非洲,在荒涼和嚴酷的環境下,身體為適應環境而有利於他們行動上移動,因此黑人的爆發力、骨架都比較強大,這一點就是為了回應環境的需求而獨有的與他族不同,所以我覺得種族間歧視是無謂的觀念,每個種族都是以各個方法去適應各自所在的環境並生存及延續,應該以尊重及好奇的看法去觀察及了解各族文化的差異,認識及比較差異才是正確,每個種族文化有優既有劣,但這些正是各文化的特色所在。

--------------------------------------------------------------------------------------------------------------------------------------

被偷走的一代  英語107黃鈺婷40321115L

「被偷走的一代」指的是二十世紀初澳洲政府推行「白澳政策」。1910年澳洲政府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主,可以從土著家庭隨意帶走兒童,將其安置於白人家庭,企圖同化土著。1910到1970的這些兒童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而兒童的收養情形也跟他們膚色有關。新南威爾士南岸則有個土著兒童收養營,膚色較淺的則被送往白人家庭收養。當時總共有八萬土著兒童貝帶離父母身邊。然而這樣的政策卻完全的失敗,那些被帶走的土著兒童,不管是在就業率、升學率都不好。甚至因為被帶離原本熟悉的文化,造成的錯亂,對他們的心裡反而造成很大的陰影。他們的犯罪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攀升。2008年,澳洲總理路克文終於對於白澳政策所造成的傷害道歉。此一種族歧視的歷史事件,不僅僅使許多的家庭傷痛而破碎,更讓我們理解種族平等的重要性。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