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8 years, 2 months ago

文化人類學 楊聰榮 Dr. Edwin Ya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應用華語系 海華組 研究所

103學年度第1學期課程綱要

 


 

 

台灣農業心得                       40085005I 李怡慧

 

台灣的農業近年來有了很大的轉變,為了瞭解這些轉變,我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名為千甲,這是關於社區協力農業(CSA)與都市原住民的紀錄片,雖然這部紀錄片沒有我想像中的深刻,或許導演希望我們自己去發掘,因此把很多意涵都隱藏在影片中,沒有直接道出。我很喜歡導演的影片副標題,為「讓世代的孩子,擁有最美麗的泥巴」,影片中很多關於農業的記憶,已經不再我們這個世代的童年中,而這些都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處處可見的農田已不復存在,如何將農田保留,並讓孩子能夠有些許關於農業的記憶,讓孩子能夠親手碰觸泥巴,而非毫無溫度的鋼筋水泥,此外,就事實面而言,我們必須更加重視農業的自給,往後油價提升,進口糧食變貴,若照現在的自給率而言,我們根本無法負荷未來的糧食價錢,到時會產生很大的危機。如果社區協力農業可行,是否可以持續推廣到更多鄉鎮,製造更多就業機會以外,也能讓更多人吃到健康的食材。在這樣的團體下,建立更活絡的社區聯絡網,彼此互相照應,並結合觀光,讓社區能夠自給,並達成通路穩定、建立認證、環境永續的目標。

 

我家在台南永康,高中時寫了一篇關於附近農業的小論文,討論休耕的問題,那時我們拜訪很多位農夫,許多農夫選擇休耕,一來是因為休耕所領到的錢比耕作多,二來是農夫們年紀都大了,而子女不願意繼續從事農業,因此在我的高中附近都是一片片休耕的農田,那時也無法想到更好的運用,只覺得這樣很浪費,現在我覺得或許可以將這個制度試著推廣到其他鄉鎮,只是我還不太明白這個制度推行的困難度以及可行性,因此如果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利弊,或許可以改變這些農地休耕的命運,而賦予它們新生命。也希望台灣能夠更加重視農業,畢竟農業為一個國家的根本,我想農業如果能夠成功轉型,台灣的競爭力一定能夠大幅提升,看到很多高知識分子願意下田,去研究,提升台灣農業,讓我覺得很感動,也希望以後有越來越多人願意重視農業,再次將台灣農業以不同的形式發揚光大。

﹍﹍﹍﹍﹍﹍﹍﹍﹍﹍﹍﹍﹍﹍﹍﹍﹍﹍﹍﹍﹍﹍﹍﹍﹍﹍﹍﹍﹍﹍﹍﹍﹍﹍﹍﹍﹍﹍﹍﹍﹍﹍﹍﹍﹍﹍﹍﹍﹍﹍﹍﹍﹍﹍﹍﹍﹍﹍﹍﹍﹍﹍﹍

  個人心得                                現代經濟環境下的謀求生計     應華 40385222i楊小津

         謀求生計表面的意思是為了生存去進行相關的活動。這應該是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必然活動。在達到臨界點時會減輕相關的勞作。

        以前因為社會型態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往往是指與農業有關的適應策略。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這種活動也呈現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工商業上的表現型態已遠遠超過了,原本的耕作模式。

       在台灣也有相關的進化,比如臺灣夜市就屬於其中一個類型。夜市文化的興起最早是唐代王建的師『夜看楊州市』不同在於唐代具有宵禁制度,所以夜市在當時還並不合法。但臺灣的夜市是現代經濟模式的產物。也是諸多外來客必經之地。除此之外,作為非標準商業營業時間的補充形式,也算一種另類的地域文化。


個人心得   社會謀生的變化

 

應華107甲  40385128I  王軼

 

 

以前我家人小時候的年代都是主要以務農為生,或者是養畜,我家鄉下是在中國江蘇,母親常告訴我,她小時候家裡就是種田的,還有養了一群雞,每天會有公雞叫提醒她起床,接著就是幫忙餵雞,取雞蛋,頑皮時會跑到鄰居田裡偷捉蕃茄吃,太陽下山時雞會自動跑回窩裡,她也會幫忙把田裡收成的蔬果燒成菜,這是以前社會的主要謀生方法,後來隨著社會變遷及發展,當她成年時她家裡也不再務農,而是遷移搬家到城鎮裡生活,生計也不再是務農方法,而是大家都去工廠上班,下班領薪水,從以前直接自給自足的謀生生活變成用勞力換取金錢再購買日常用品維繫生活,同時這個也就是鄉城遷移的變化。

 

到現在,社會從工業變成以經濟金融為主,大家都是以勞力或腦力去換取報酬來生活,雖然仍以務農,自給自足的生活仍存在,但只僅限於鄉下訊息、交通不發達的地方。其實這整個的改變同時也象徵著社會的進步和擴大,以前人們一戶戶為單位來工作,現在變成以一棟棟公司為單位來工作,把人聚集在一起,加速社會步伐同時也使每個人步伐跟著加快。不過我認為在社會發展的同時,當然仍要保留原始社會面貌的部分,希望能夠透過轉型像是把轉成旅遊光觀同時也能仍保留著農業的一面,除了為下一代保留歷史同時也能讓經濟繼續發展,兩者兼存。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